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探访棒槌花边 [打印本页]

作者: 20020417wy    时间: 2021-8-16 13:52
标题: 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探访棒槌花边

中国青年网烟台8月9日电(通讯员 王燕 邢玉倩 丁广缘)2021年是党成立的一百周年,今年的6月12日是第五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于7月15日来到了烟台牟平区观水镇西半城村,拜访“棒槌花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家卿老师,开展“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主题活动。         一张简易的小方桌,几十个小棒槌,密密麻麻的大头针,一架绕线车,一卷洁白的棉线,串起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棒槌花边作品,更是串起了“棒槌花边”传承人王家卿老师的人生。

图为王家卿老师编织棒槌花边的道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邢玉倩摄

      古籍曾记载,棒槌花边“家家有艺,户户发网,恃此糊口者不下万人。”编织花边是王家卿老师小时候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王家卿老师搬出日常编织用的小方桌,架上花边篦子,以手指操纵众多棒槌,使其左右翻滚,上下跳跃,循序渐进,不断变换位置,令观者眼花缭乱,当实践队正惊异于老师的灵巧时,不曾注意,在噼噼啪啪的小棒槌相互碰撞的“美妙乐声”里,已诞生了一片片一条条精美绝伦的的花边。

图为王家卿老师指导实践队编织棒槌花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燕摄

       王家卿老师边演示边向实践队讲述着自己和花边棒槌的故事。从八岁的时候她就跟随奶奶学习棒槌花边,到现在已经织了50多年了 。农活不忙的时候,王家卿老师就常常坐在炕头,一边和亲朋好友聊着天,一边编织着花边。王老师用她那纯正的胶东话跟实践队讲述,怕大家听不懂,还特意放慢了速度。童年的时光静静地流淌过去,织出的花边也带着安逸的乡土之美。

       通过对王家卿老师的简单采访,实践队队员了解到王家卿老师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棒槌花边这一手艺。但唯一的遗憾就是辍学,因为老师的奶奶的花边质量很好,所以让老师读到四年级就辍学开始制作花边获取收入。棒槌花边是老师基本生活开支的基础,她表示会一直坚持和传承下去。

       王家卿老师表示:“棒槌花边最难的就是花瓣的编织,花瓣起始的地方线拉得紧,花瓣的宽度就比较窄,然后在编织的过程中慢慢的松线,松线要松的均匀,直到花瓣中间的地方,棒槌拉得最松,花瓣的宽度也最大。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都得靠熟能生巧的技艺和长年累计的经验。只有不断地练习,自我琢磨,才能熟能生巧。”说即王家卿老师便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很自豪地向实践队展示,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图为王老师正向实践队展示自己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姜慧摄

 

       2013年,棒槌花边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家卿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王家卿老师如今声名远播,许多北京、上海、贵州、威海、四川的人都慕名前来学习,王家卿老师被邀请至烟台文化艺术节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参观者讲解棒槌花边制作过程,她的作品也被收录至牟平区文化馆。

       在编织功夫日渐褪色的时代,现代快速的缝纫技术虽然削减了手工编织“一针一线”的本质,但时间会记住那些曾在手与纱的游走间摇曳出的浪漫姿态。棒槌花边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陪伴在人们的身边,成为点缀生活中的星星烟火,在丝线的勾拉缠绞中传递着千丝万缕的爱。         手艺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件事情,并专注的干了这件事一辈子,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如今从事棒槌花边创作已经成为了王家卿老师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使她再忙再累,也会乐在其中,并且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图为听党指挥队和王家卿老师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丛智摄

       探寻“棒槌花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实践队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魅力,而与传承人的近距离接触更是让实践队对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大学生的青年力量!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2008.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